当前位置: 新闻频道/ 国内新闻
中国“智力引进”飞跃,就差突破这几关
2018-02-22 11:11:31   来源:新华网
分享至:

“智力”引进时,需破除传统人才身份意识,要从重视引进人才的身份、头衔到重视能力与贡献。

“智力”引进时,需破除传统人才身份意识,要从重视引进人才的身份、头衔到重视能力与贡献。

“北京目前正在经历世界现代史上教育领域最急剧的转变。”不久前,美国外交学者网站发出如此感叹。这家美国媒体刊文称:“中国教育部门提升了其对外国学生的国际吸引力。”

据教育部的数据,2016年,超过44万名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学习,而2006年仅有5.5万人。而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攀升。 一半的留学生来自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沿线国家,这巩固了中国的软实力在整个欧亚地区的覆盖范围。

的确,近年来,中国加大海外“引智”的步伐令人瞩目。一方面,中国早已成为仅次于美国、英国的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。另一方面,过去五年间,来华工作外国人才达到334.6万人次,高层次人才聚集效应已逐步显现。

不过,尽管数据令人振奋,但不可否认的是,中国“智力”引进依然面临诸多现实问题。

引进“智力”更应重视质量

首先,“智力”引进时,需破除传统人才身份意识,要从重视引进人才的身份、头衔到重视能力与贡献。

当前,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在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,其中,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争相引进的对象。但是,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、地方政府引进诺奖获得者,舆论却不太买账,因为被引进的诺奖获得者,大多年岁已高,并且已过学术黄金期,能发挥多大的学术引领作用成疑。

显然,不迈过引进人才看重身份这一道关,中国海外“引智”的路就会容易走偏。这不但难以引进能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,还可能影响到国内人才的学术追求,追名逐利。

其二,需建立新的人才政绩观,要从重视海外人才规模到重视海外人才质量。

毋庸置疑,来华留学生和外国专家的数量在过去几年间快速增长,但是,引进“智力”更应该重视的是质量。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,2016来华留学生中,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占来华生总数的47.42%;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占14.46%。也就是说,来华留学的学生有超过半数以上的是接受短期、非学历教育,主要进行语言培训,这其中又以日韩学生居多。这与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大多是接受学历教育,以及国外留学生教育主要是进行学历教育,有很大的不同。

众所周知,从全世界高等教育的分布看,欧美的高等教育最为发达,中国超过九成留学人员赴美国、英国、澳大利亚等国家留学,欧美国家学生比较少选择来华留学,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情况,即相对于欧美国家的大学来说,中国大学还缺乏竞争力。

鉴于此,在进一步引进海外“智力”过程中,中国必须直面这一问题。不能只追求规模,要更重视质量。

引进与培养同样重要

不仅如此,在引进“智力”的过程中,还需改良人才发展的土壤与生态,要从重金引人到环境引人,给引进的“智力”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术环境。

中国一些高校、科研机构、企业,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时,都表示“不差钱”,这也是能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重要原因之一——重金对高端人才照样具有吸引力。 但是,真正能吸引并留住人才,把人才所有能力都发挥出来的,是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术环境。

不能回避的事实是,近年来有不少引进的国外专家,在引进时,双方都“很愉快”,对未来有很美好的憧憬,可是,随后却出现矛盾、冲突,有的专家并不满意国内过于行政化的学术环境,直至最后选择离开。

在中国高校、科研机构,人才培养都存在一定程度的“重引进,轻培养”的问题,这并非可持续的人才建设战略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引进海外人才和发展国内人才,在一个健康的人才环境中,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,人才评价要破除身份,也要破除海外、本土之别,盲目地崇拜外国专家,也会是人才评价的问题。中国一些国际学校、教育培训机构中假外教问题严重,就和盲目的外教崇拜有关。所有人才的培养、发展、使用、管理、评价,都需要尊重人才规律。中国引进“智力”需要迈过的关口,也是中国人才管理和评价改革所必须迈过的关口。概而言之, 必须推进放管服改革,推进人才管理、评价去行政化、去功利化。(来源:参考消息)

责任编辑: 赵玮
扫一扫,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关注云南网微信
关注云南日报微信